从荐股群到维权路:一位股民的"学费"追讨记
"天天涨停板,月收益30%起!"——看到这样的宣传语,老股民张伟(化名)起初只是笑笑,但连续三个月被拉进不同的"精英股票交流群"后,他的心理防线开始松动。这位在上海打拼二十年的老股民没想到,自己最终会走上一条艰难的维权之路。
一、温水煮青蛙:那些"专业老师"的套路
张伟的故事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当时他加入了一个名为"价值投资交流"的微信群,群里有几位自称是某持牌投顾机构分析师的"老师",每天分享市场观点。"刚开始确实讲得蛮有道理,阿拉上海人讲'门槛精',我也就看看不吱声。"张伟回忆道。
但情况在两周后发生了变化。群管理员开始私聊活跃成员,推荐加入"核心客户圈",声称可以获得"机构级"投资建议。在对方展示的"历史战绩"截图中,几乎每周都有涨停板股票推荐。"看到别人晒的盈利截图,心里多少有点痒。"张伟坦言。
1. 服务升级的连环套
支付了第一笔29800元的"基础服务费"后,张伟被拉入了一个更小的VIP群。但令他意外的是,所谓的"金股"并没有带来预期收益。这时,"老师"又建议他升级到"机构通道"服务,声称可以获得"主力资金动向"。
"每次要更'核心'的服务,就要加钱,跟俄罗斯套娃似的。"张伟苦笑道。半年时间里,他前后投入了近15万元服务费,但账户却缩水了近30%。
二、觉醒时刻:发现合同里的"猫腻"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春节后。张伟偶然在另一个投资论坛看到有人讨论投顾服务合同中的陷阱,这才仔细翻看自己签的协议。"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他发现几个关键问题:
- 收益承诺擦边球:合同附件中的"预期收益率"用极小字注明"不代表实际收益"
- 责任规避条款:明确写明"投资决策由客户独立作出,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 服务内容模糊:对具体服务项目描述含糊,却详细列出了各种免责情形
"这就好比去饭店吃饭,菜单上写着'可能不提供食物',还要顾客自己承担饿肚子的风险!"张伟气愤地说。
三、维权突破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意识到问题后,张伟开始收集证据。他整理出三个关键点作为维权依据:
- 服务内容不符:实际提供的股票建议与宣传的"机构级研究"明显不符
- 风险提示不足:销售人员过度强调收益,对风险轻描淡写
- 合同显失公平: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涉嫌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
"最气人的是,他们用合规的外衣包装不合规的行为。"张伟说。通过对比《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他发现该投顾机构在风险评估环节存在明显疏漏。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四、谈判桌上的较量:专业维权的重要性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张伟开始了与投顾机构的协商过程。起初,对方以"市场波动"、"客户自身操作问题"等理由推诿。但当张伟团队出示以下证据后,态度开始松动:
- 销售人员承诺收益的录音
- 服务内容与合同不符的对比材料
- 同类机构的处罚案例参考
"谈判就像下棋,走对关键几步就能扭转局面。"协助张伟的顾问解释道。经过三轮协商,该投顾机构最终同意退还部分服务费用。
五、防坑指南:股民该如何保护自己?
结合张伟的经历和其他类似案例,我们总结出几点建议:
- 合同审查要仔细:特别注意免责条款和服务内容的具体描述
- 宣传承诺要存证:保存所有宣传材料和沟通记录
- 服务过程要跟踪:定期核对服务是否与承诺一致
- 发现问题要果断:越早采取行动,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稳赚不赔'的承诺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张伟感慨道。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保持理性判断比追逐短期收益更重要。
如果您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往往能事半功倍。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当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