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液渗漏可能导致车辆起火,下摆臂异响困扰新车车主,理想汽车在近日内部一次性通报处理18名员工,试图挽回质量危机带来的声誉损失。
理想汽车就两起批量质量事故发布内部处理公告,对18名员工进行问责处理。这两起事故分别为“部分2024款MEGA车辆冷却液渗漏”和“2025款L系列部分车辆下摆臂衬套异响”。
其中,冷却液渗漏问题曾导致一辆MEGA在行驶中起火,最终引发11411辆汽车的召回。这些问题暴露了理想汽车在验证流程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整个企业在造车经验上的欠缺。
两起质量事故问责18名员工
理想汽车最新的处理公告指向了两起截然不同但都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质量问题。
第一起事故涉及部分2024款MEGA车辆的冷却液渗漏隐患。调查结果显示,与事故车同批次的车辆中,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在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
这一问题可能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第二起事故则关乎2025款L系列部分车辆的下摆臂衬套异响。根据理想官方说明,该问题源于2025年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车型采用的新型液压衬套油脂。这款油脂在高温情况下的黏度变化会引起偶发噪音。
尽管理想汽车强调该问题“对车辆性能行车安全与耐久性均无影响”,但多名车主反映新车提车后不久便出现了前轮异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驾驶体验。
理想汽车对两起质量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处罚。在冷却液渗漏事故中,公司划分了三个责任领域,共处理14名员工。研发运营-材料技术人员因冷却液验证不充分负主要责任,5名员工被处理。整车电动-动力电池相关人员因试验验证及渗漏风险评估不充分,4名员工被问责。研发运营-研发质量、质量安全、服务等部门相关人员则因应对不当负次要责任,5名员工被处理。对于下摆臂衬套异响事故,理想汽车对智能底盘部门的4名员工进行了问责处理。
根据公告,对环节上的直接员工采取解除合同的措施,对其直接管理人和部门负责人则采取年度绩效不高于I,取消年终奖、取消晋升资格的处罚。
验证不充分暴露经验欠缺与流程短板
两起质量事故的原因都指向了验证不充分这一根本问题,暴露出理想汽车在造车经验方面的积累不足。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质量工程师表示:“验证不充分通常是工程流程体系不完善的表现。成熟车企会有多轮验证流程,确保在产品上市前发现并解决这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近年来一直在调整其研发管理体系。
2022年底,李想在雁栖湖战略会上写下“全面学华为”五个大字,随后引入多位华为系高管,推行IPD流程和PBC绩效管理模式。然而,这些外来体系在理想内部产生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有员工反映:“现在做个决策要签七八个流程,这还是我们认识的理想吗?”PBC绩效模式甚至导致销售体系变形,部分地区出现假试驾、返佣刷单的乱象。
今年7月,理想宣布停止实施PBC绩效制度,重新恢复OKR管理方式。多位曾主导“华为化”改革的高管也陆续退出核心管理层。面对质量危机和销量下滑,理想汽车正在进行一系列深度调整。
11月11日,理想汽车发布内部公告,原CFO李铁管理的“组织部”与“人力资源部”合并,新部门划归产品与战略群组,由CEO李想直接掌管。与此同时,两位华为系高管李文智、袁春峰相继离职。
收权后的李想火速启用元老杨海山重组人力资源,刘杰、范皓宇等早期骨干重新掌权,每周的“用户洞察会”再度重启。最明显的变化是会议少了三分之一,大家又开始讨论用户需求而非报表数字。有工程师感受到明显变化:“我们终于不再为KPI而战,而是为用户而战。”
然而,理想汽车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理想汽车的质量问题与整体市场表现下滑同时发生,呈现出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
近几个月,理想汽车交付量同比持续下滑,2025年前十个月理想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6.3%。曾经的新势力销量冠军,如今已跌出行业前五。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零跑、小米、小鹏成为新三强。
在纯电车型i8、i6发布后,理想汽车月交付量维持在3万左右,而小鹏、蔚来已经突破四万关口,“平价理想”零跑单月交付更是攀升至7万以上。
然而,当理想汽车处理完这18名员工,重新审视自身道路时,市场竞争从不停歇。L系列25款下摆臂衬套油脂试验验证不充分导致批量异响抱怨,2024款MEGA冷却液渗漏可能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这些技术问题背后是理想在造车经验上的欠缺。
理想汽车的年销目标完成率已不足40%,如今又因质量事故问责员工,重获消费者信任的道路似乎漫长而曲折。
理想汽车就两起批量质量事故发布内部处理公告,对18名员工进行问责处理。这两起事故分别为“部分2024款MEGA车辆冷却液渗漏”和“2025款L系列部分车辆下摆臂衬套异响”。
其中,冷却液渗漏问题曾导致一辆MEGA在行驶中起火,最终引发11411辆汽车的召回。这些问题暴露了理想汽车在验证流程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整个企业在造车经验上的欠缺。两起质量事故问责18名员工
理想汽车最新的处理公告指向了两起截然不同但都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质量问题。
第一起事故涉及部分2024款MEGA车辆的冷却液渗漏隐患。调查结果显示,与事故车同批次的车辆中,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在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
这一问题可能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第二起事故则关乎2025款L系列部分车辆的下摆臂衬套异响。根据理想官方说明,该问题源于2025年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车型采用的新型液压衬套油脂。这款油脂在高温情况下的黏度变化会引起偶发噪音。
尽管理想汽车强调该问题“对车辆性能行车安全与耐久性均无影响”,但多名车主反映新车提车后不久便出现了前轮异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驾驶体验。
理想汽车对两起质量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处罚。在冷却液渗漏事故中,公司划分了三个责任领域,共处理14名员工。研发运营-材料技术人员因冷却液验证不充分负主要责任,5名员工被处理。整车电动-动力电池相关人员因试验验证及渗漏风险评估不充分,4名员工被问责。研发运营-研发质量、质量安全、服务等部门相关人员则因应对不当负次要责任,5名员工被处理。对于下摆臂衬套异响事故,理想汽车对智能底盘部门的4名员工进行了问责处理。
根据公告,对环节上的直接员工采取解除合同的措施,对其直接管理人和部门负责人则采取年度绩效不高于I,取消年终奖、取消晋升资格的处罚。
验证不充分暴露经验欠缺与流程短板
两起质量事故的原因都指向了验证不充分这一根本问题,暴露出理想汽车在造车经验方面的积累不足。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质量工程师表示:“验证不充分通常是工程流程体系不完善的表现。成熟车企会有多轮验证流程,确保在产品上市前发现并解决这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近年来一直在调整其研发管理体系。
2022年底,李想在雁栖湖战略会上写下“全面学华为”五个大字,随后引入多位华为系高管,推行IPD流程和PBC绩效管理模式。然而,这些外来体系在理想内部产生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有员工反映:“现在做个决策要签七八个流程,这还是我们认识的理想吗?”PBC绩效模式甚至导致销售体系变形,部分地区出现假试驾、返佣刷单的乱象。今年7月,理想宣布停止实施PBC绩效制度,重新恢复OKR管理方式。多位曾主导“华为化”改革的高管也陆续退出核心管理层。面对质量危机和销量下滑,理想汽车正在进行一系列深度调整。
11月11日,理想汽车发布内部公告,原CFO李铁管理的“组织部”与“人力资源部”合并,新部门划归产品与战略群组,由CEO李想直接掌管。与此同时,两位华为系高管李文智、袁春峰相继离职。
收权后的李想火速启用元老杨海山重组人力资源,刘杰、范皓宇等早期骨干重新掌权,每周的“用户洞察会”再度重启。最明显的变化是会议少了三分之一,大家又开始讨论用户需求而非报表数字。有工程师感受到明显变化:“我们终于不再为KPI而战,而是为用户而战。”
然而,理想汽车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理想汽车的质量问题与整体市场表现下滑同时发生,呈现出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
近几个月,理想汽车交付量同比持续下滑,2025年前十个月理想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6.3%。曾经的新势力销量冠军,如今已跌出行业前五。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零跑、小米、小鹏成为新三强。在纯电车型i8、i6发布后,理想汽车月交付量维持在3万左右,而小鹏、蔚来已经突破四万关口,“平价理想”零跑单月交付更是攀升至7万以上。
然而,当理想汽车处理完这18名员工,重新审视自身道路时,市场竞争从不停歇。L系列25款下摆臂衬套油脂试验验证不充分导致批量异响抱怨,2024款MEGA冷却液渗漏可能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这些技术问题背后是理想在造车经验上的欠缺。
理想汽车的年销目标完成率已不足40%,如今又因质量事故问责员工,重获消费者信任的道路似乎漫长而曲折。
相关热词搜索:理想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