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南京,最低调的省会
金陵城的风里面,都是满满的故事。
它飘扬在秦淮河畔、乌衣巷口、夫子庙中、朱雀桥边、鸡鸣寺里、明孝陵旁、明城墙下、玄武湖侧、石头城内、紫金山巅……
三国时期的东吴,后来的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都在这里建都,古代的南京就有了六朝古都的称号。
之后朱元璋在南京开国,后来的民国也以此作为都城。
现在的南京,科教文卫依旧属于全国第一梯队,而经济、制造业同样位居全国十强。
如此一座拥有各种傲娇资本的城市,却活得相当通透、低调,如同一位持重成熟的中年大叔,不骄不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这一点在其管辖的江苏散装的特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我决不以身段压你,大家都是兄弟,有事一起商量。这种处事风格是江苏形散神不散的底层支撑。
第二,哪怕在27个省会与首府城市中首位度最低又如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种行事态度是江苏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万亿城市,十三个城市皆能位居全国百强城市,号称“十三太保”的根本原因。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自媒体主动挖掘信息,你可能不知道:
第一,南京的大学学历人数占比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第二, 是国家唯三的枢纽之王(另外两个是重庆、武汉)。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
第三,拥有全国第一梯队的软件、机器人产业。 中国第一个荣获"中国软件名城"称号的城市。
第四,南京都市圈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
2021年南京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都市圈。同年,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获批。
之后四年里,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厦漳泉、合肥、石家庄都市圈批复。
到目前,国家级都市圈合计17个。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各官方网站与公开报道
02
南京都市圈,冲破5.4万亿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明年则是“十五五”开局之年。
已获批的17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截止时间都在今年年末, 预计这些都市圈也将进入新一轮规划编制中。
在这方面,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又再度抢跑。
不久前南京官方透露:
为更好谋划、推动未来五年都市圈相关工作,南京市发改委牵头开展了新一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也就是说,南京都市圈2.0版本马上要来。
南京之所以抢跑,一方面是因为南京都市圈获批最早。
另一方面,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已经相当成熟,需要一份新的、维度更高的规划来指导未来。
恰如南京市发改委主任说的:
要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南京都市圈建设的成效与不足,确保规划(新规划)兼具战略高度和实操性。
关键问题来了,经过四五年的打造,南京都市圈现在到底如何?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在看之前,先强调两个事情。
第一,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包括 南京 、 镇江 、 扬州 、 淮安 、 滁州 、 芜湖 、 马鞍山 、 宣城 和 常州 的 溧阳 、 金坛,跨越江苏、安徽两省。
第二,都市圈的目的是让每个圈的圈内城市之间的人、财、物等各项生产要素加快流通,产生更强大的经济效益。
而支撑都市圈发展的支撑,主要是轨道交通与产业。
回看南京、福州、成都、重庆、西安、广州、深圳、青岛等能够查看到的都市圈规划,均写着相同的两句话: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与“产业协同”。
因此,看南京都市圈建设得如何,主要从三个角度看:经济、交通、产业。
第一,GDP突破5.4万亿,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都市圈。
从经济总量上看,2019年,南京都市圈GDP为39997.54亿元。2024年,南京都市圈GDP已达到5.44万亿元。
在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中,这一经济规模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都市圈。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8月份,机构发布的 《国家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2025)》显示:
在全国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的GDP总量、人均GDP、常住人口和外资利用及港口吞吐量分别排名第二、第二、第三和第二。
此外,该机构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指标对17个国家级都市圈进行了评价:
深圳都市圈为标杆型,南京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为“领先型”,其余都市圈为“发展型”。
第二,轨道上的都市圈即将成型。
环顾17个获批的都市圈,地铁延伸或对接周边城市最大的莫过于广州都市圈。
广佛同城之下,广佛线(佛山地铁1号线),早在2010年11月3日就开通了运营。之后又有佛山地铁2号线与广州地铁7号线。未来还有广州地铁11号线。
推进了十多年的广佛同城,目前两座城市的地铁,已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广州与肇庆、清远之间也已开通广肇城际。
此外,去年开通的广佛南环城际(佛山西站—番禺站)、佛莞城际(番禺站—东莞西站),与佛肇城际(佛山西站-肇庆站)、莞惠城际(东莞西站-小金口站)对接相连,形成一条全长258公里,呈东西走向的超级“地铁”(地铁化运营)。
其次就是南京都市圈。
南京地铁S6号线延伸到了镇江句容。
起于南京马群站,终至句容站,全长43.7公里,设13座车站(南京段8座,句容段5座)。
今年底将开通的S2号线将延伸到安徽马鞍山。S4号线滁州段已通车,南京段明年开通,S5号线将延伸到扬州,预计明年开通。
2027年连接南京与淮安的宁淮城际铁路将开通。
《2025年南京市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其中就专门提到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包括续建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南京北站综合枢纽及其集疏运体系,协同组建苏皖轨道交通营运公司,推动苏皖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
南京凭一己之力,已将、即将带领周边城市加入地铁大家族。
从基础设施来看,南京到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均已开通高铁或城际,实现1小时通达预期目标。
未来两年轨道上的都市圈,南京即将成型,届时通勤时间更短。跟着南哥混,果然好处多多。
至于其他都市圈,目前武汉的地铁延伸到了鄂州,西安地铁延伸到了咸阳,去年开通的长株潭西环线一期串联起了三座城市。
其他都市圈的地铁延伸仍在谋划和建设当中。
第三,建立了成熟的产业分工机制。
“研发在宁、生产在圈”的协同模式已成为区域合作的典型代表。
南京与滁州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积极布局先进材料、通用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协同链接行动,探索“研发在南京,制造在滁州”模式,努力打造合滁宁产业走廊。
以滁州德兰明海新能源项目为例,其研发环节位于南京浦口,生产基地落户滁州,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充分体现了跨城市资源互补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2024年,晶隆半导体等项目在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开工建设,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今年1月,滁州召开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明确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动通用智能、生物科学、先进材料等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京与淮安联合打造了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南京辐射苏北的 “桥头堡”,已落地项目41个,投资超100亿元,形成增材制造、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其中岚江科技等企业实现“南京研发+淮安生产”模式。
南京与马鞍山携手成立了马鞍山软件园南京马可萌双创基地、江苏软件园马鞍山科技服务中心,以“双向飞地”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互惠互利,推进资源、技术、人才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常州金坛、溧阳入选省新型储能试点,集聚中创新航等超100家企业。
03
南京都市圈,下一步要干啥
南京都市圈成熟度领先,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早就开始抱团。
尽管南京都市圈2021年获批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都市圈,然而 其发展历程已经有20多年。早在2002年,江苏省政府就批准实施了《南京都市圈规划》。
可以说是“先斩后奏”。
第二,历史缘由让南京对安徽各城市有天然的亲和力。
江苏省官方网站发布的《政区沿革》中介绍:
北宋政和元年(1111),省境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淮河以北先后为金、蒙古所占,淮南和江南仍属南宋。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明初定都应天府,先后称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 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
清初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建省初,领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7府和徐州1州,治所苏州;清末,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从江苏析置南京、上海为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
江苏作为省级行政区设立较晚(1667年康熙六年),历史上长期存在“省会迁移频繁”现象,下辖13个城市中曾有8个担任过省 会(如扬州、南京、苏州等),这种频繁变更导致各地对省会归属感较弱。
而安徽与江苏本属于一省的历史事实,是南京对安徽各城市有天然亲和力的根本原因。
也是南京都市圈跨越苏皖两省的依据,更是南京都市圈虽然跨越两省,但居中调和能力强,都市圈成熟度高的主要原因。
南京都市圈2.0版本即将到来,那么未来的南京都市圈,会怎么干?
今年南京印发了《南京都市圈2025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了区域重大战略落实、产业科技创新协同、体制机制探索创新、民生幸福区域共享等四个方面。
具体来看:
第一,提出了四个“一体化”。
从规划上的一体化,到产业空间布局的一体化,到公共设施的一体化,再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释放出都市圈的功能,实现都市圈建设从‘地理临近’到‘功能提升’的提升。
第二,在交通规划上要效仿广州都市圈。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在回答时代周报采访时提到,广州都市圈的发展对南京都市圈有借鉴意义。广州和佛山的同城化建设,让两个城市几乎没有边界地融合在一起,其中交通和产业的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值得其他都市圈借鉴。
因此,未来的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对接度,可能会向广州都市圈看齐。
此外,他还提到,从国内外的先进模式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外,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打破行政壁垒。
如在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上实现引入每个城市的候机厅,实现“同等待遇同等便利”,同时在都市圈的范围内促进数据的互通互享,实现“区域内一张卡”,弱化城市属性强化区域属性等。
第三,产业上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强链。
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整体突围,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车用芯片、固态电池、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布局建设都市圈未来产业;聚焦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提出创新推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推动江宁经开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
以此来看,南京都市圈未来会更加成熟。
同时,也给其他正在发展中的都市圈提供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