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kl
摆地摊、跑滴滴、送外卖、喂宠物……这两年来,下班后做兼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在年轻群体流行起来。不少银行人也在思考,在工作之余,自己能不能搞点副业?
近日,一则“银行职员夫妻回应下班偷偷送外卖”话题登上了热搜。起因是武汉一对“90后”银行职员夫妻利用下班时间一起兼职送外卖,尽管收入有限,但二人却表示,送外卖已经成了他们舒缓工作压力的方式。
在传统认知里,银行人捧着“金饭碗”,收入稳定,无需为生计发愁。这让大家很难将穿梭于街头的外卖骑手与写字楼里身着行服的银行员工联想到一起。实际上,银行工作人员并非想象中收入那么高,如果需要承担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义务,或家中遭遇亲人重病等意外情况,经济压力会陡然增大。
然而,相比于银行员工“差不差钱”、送外卖“体不体面”,更多人关心的则是“违不违规”的问题。在《金融时报》发布《冲上热搜!银行职员夫妻回应下班送外卖》相关报道后,评论区变得十分“热闹”,不少在银行工作的读者朋友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一直很想兼职,但我行明令禁止兼职,该如何是好?”
今年以来,公职人员经单位批准后跑外卖、做兼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官方对于公职人员“搞副业”也逐渐开放包容。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为公职人员从事兼职划定“红线”的同时,也明确了跑滴滴、送外卖等体力劳动、投稿赚稿费以及自媒体运营等副业都在允许的范围内。
可以看到,当前,国家对公职人员兼职的态度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原则性禁止”到“合规时授权”的转变,那么银行员工做副业的尺度又在哪里呢?
记者注意到,对于银行从业人员是否可以从事兼职的问题,相关从业行为准则中已有提及。中国银行业协会在2020年修订发布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中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十大“严禁”,其中就有“严禁违规兼职谋利”。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表述并没有全盘否定银行员工做兼职的行为,而是为银行从业人员的兼职范围划定了一个标准与底线。
实际上,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银行职工,做副业并非不可取,但副业若与主业的相关权利或利益交织,就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
具体来看,银行员工如果在与所在银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兼职,或者从事可能影响银行声誉和利益的兼职工作,很有可能被认定为不合规。另外,员工在做副业时如果利用了本行客户信息或职务便利,为客户提供有偿咨询服务,或者向客户提供非本行产品并收取佣金、咨询费、居间手续费等,也属于“违规兼职谋利”的范围。
必须要明确的是,无论是银行员工还是公职人员搞副业,都需要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如果副业挤占了主业工作时间,导致员工过度透支精力、影响正常工作,即使相关兼职没有触碰行业“红线”,自然也不值得提倡。
让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到这对“90后”银行职员夫妻身上,二人利用下班时间送外卖,既与本职工作无利益冲突,又不违反职务的廉洁性,那为何还要“偷偷摸摸”呢?
银行职员做副业,原则上需要向所在银行机构提交相关申请,经组织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然而在现实中,银行业对于职工兼职的标准不明确、规则不清晰,各单位掌握的尺度也有所差异。有的银行在执行中常常存在“一刀切”的情况,禁止员工一切兼职行为,让员工不敢报备。当然,也有部分银行对于相关行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员工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也就疏于报备。
可见,对于银行员工的兼职行为,既要有刚性约束,也要有包容空间。银行机构一方面需要明确员工兼职的“尺度”,划清底线、明确“红线”;另一方面,时代在进步,银行机构也需要在“8小时之外”给予员工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创造出宽严适度的制度环境,在合理合规前提下,让银行职工可以光明正大地做兼职、搞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