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教育”,让这场关于水果价格的争议滑向更耐人寻味的境地。
8月8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公开回应高价质疑,直言商业要么利用消费者的无知,要么教育他们成熟。
“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百果园始终坚持做高品质水果,不会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品质。”余惠勇义正言辞,却惹恼了消费者。
8月9日,词条“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登上热搜,点开随处可见网友发问,“中年男老板这么喜欢爹味儿?吃个水果还要被人教育”,“凭什么把消费者摆在需要被教训的位置?”
消费者不惯着高姿态的董事长。资本市场上,8月11日,百果园盘中一度跌8%,最终报收1.74港元/股,较2023年初的历史高位已蒸发72%。
市场数据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去年开始,百果园业绩直转急下,亏损了3亿多,还关了快1000家店,如今叫嚣消费者的资本和底气在于?
要知道,教育消费者月薪5000元不要吃巴奴火锅的杜仲兵已经道歉了,教育消费者没有努力工作的李佳琦也道歉了,教育消费者的钟薛高早已爆发欠薪危机,被法院列为失信执行人。
值得玩味的是,8月11日,钟薛高创始人林盛谈及百果园事件说:“我永远不希望再有任何企业成为第二个钟薛高。”
“既不符合实际,又傲慢”
有网友直言,余惠勇此番言论“既不符实际,又傲慢”。
视频中,余惠勇宣称:“我要想给顾客留下一个便宜的印象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不同的品质差别太大了,哪怕外观同样的水果,有的时候差到四五倍。而且便宜的水果呢供大于求,但真正的好水果是供不应求的,也是它贵的一个原因。”
简单理解,百果园价格高,是因为水果的质量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3年11月,上海百果园实业有限公司因提供的翠冠梨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被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罚款93760元;2024年“3.15晚会”,央视曝光了部分百果园门店将烂水果制成拼盘出售的行为......不少网友调侃,百果园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无冕财经研究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百果园”为关键词搜索,共检索出3091条投诉,投诉内容包括“质量有问题不退款”“虚假宣传”“水果变质”等。
其中,百果园的水果品质屡遭质疑:“在百果园买了158的水果,蜜瓜切开是烂的,跟店员说凤梨帮我挑熟点的,结果超级酸,根本就没熟”、“店员告知榴莲两天后可开壳食用,开后发现不仅有烂,而且口感特别差”、“百果园下单的水果,荔枝都是坏的,不能吃,西瓜也是黑的。”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百果园水果质量的投诉
“货不对板”,姿态还“高高在上”,这一下引起了网友的反感:“卖个水果何德何能搞义务教育,原本以为我是他的衣食父母,原来他要当我的父母”,“贵,但水果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他哪里来勇气和资格来教育我们消费者?”
更是有消费者预言这类市场“刺客”的统一结局:所有高人一等要教育消费者的老板,最终都会被市场教育得遍体鳞伤。
湖南日报新媒体评论员瞿杨生表示,“教育消费者”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谁想“教育消费者”,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
“正经历行业最寒冷的冬天”
百果园早已走过了自己的巅峰时期。
2023年,连续十年居“全国水果连锁门店销售额第一”的百果园达到规模最高峰,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果零售经销商”。
然而仅上市一年,百果园就出现首次营收利润双下降的局面。据百果园财报,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毛利为7.64亿元,同比下降41.9%;除所得税前亏损为3.9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3.81亿元。
“我们正经历行业最寒冷的冬天。”百果园CEO徐艳林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说道。
百果园的“寒冬”与其加盟模式息息相关。
百果园主要做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中间商”服务,主打加盟线下门店的模式,加盟店占门店总数的99%以上,利润来源于向加盟商售卖水果以及收取特许使用费和管理费。
加盟商数量的减少,无疑会对百果园造成沉重打击。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百果园的零售门店数量为5127家,同比净减少966家。
而加盟商纷纷跑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赚不到钱。据Tech星球报道,不少加盟商表示,赚不到钱,回本周期、营业额、毛利,都不太能达到百果园对外官宣的水平。
据百果园加盟经理所述,在不包括房租的情况下,加盟一家百果园投资额在40万元左右,回本周期一般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如果门店日营业额能做到平均值8000元,成本控制在2万元一个月,毛利达到30%,便能盈利。
但实际上,很少有商户能达到盈利线。如今,一线城市日均营业额在5000-6000元,一个月成本2万元无法覆盖,毛利达能达到20%已经算不错了。
反映到财报中,2021年到2023年,百果园加盟门店单店收入从88.45万下滑至79.6万,其中北京30%门店亏损,武汉地区甚至一半门店都在亏损。
加盟商赚不到钱的背后,除了消费者流失,还有百果园对其盈利空间的挤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总部压货与坏货自负。
据Tech星球报道,不少加盟商表示,百果园最大的套路就在于压货,配货权在公司。一位前百果园员工称,百果园实行分货制度,不是门店缺什么补什么,不是什么畅销就配送什么,而是公司分给门店什么就必须要什么。
压货多必然会造成水果的耗损,耗损自然带来了亏损。
与此同时,坏果报销门槛却高了。坏果要超过30%才能报损,报损不成功,亏损就只能加盟商自己承担。
此外,三无退货的成本也大部分由加盟商承担,即“无实物、无小票、无理由”的退货政策。
▲百果园关于“三无”退货服务的解说视频,图源新浪财经
据新浪财经报道,有自称百果园加盟商的网友表示,“加盟4年开了四家店,也一直在做三无退换服务,但去年开始公司改为承担60%,而且是整单的金额利润全扣除,而不是被退的果品利润,本来利润就非常低,压货坏货公司却不管。”
加盟商的困境,反作用于百果园。部分加盟商因盈利空间被压缩,动起了“歪心思”,食品安全问题开始频现。
由此,百果园陷入了“经营问题与质量问题”的恶性循环。
“高端水果”定位不吃香了
余惠勇的创业初心,是做成一个中西商业史上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的、“世界第一”的水果连锁品牌。
开出一万家百果园的愿望,也在2008年实现了1%:以华南为中心,拥有100多家店。
2021年,成立20年的百果园突破百亿元营收大关,两年后成功挂牌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国水果零售连锁第一股”。
▲百果园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源东方财富网
可如今,消费者的需求变了。消费者们开始追求“质价比”,计算起“水果自由”的成本。
据新快报报道,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百果园高端水果的定位,与当下的消费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反差。2024年,市场消费降级普遍,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贴着“水果刺客”标签的高端水果连锁店自然“失宠”。
另据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水果类外卖订单中,73%的消费者选择的是最便宜的那家。
当消费者需求与产品定位不再匹配,问题一定会出现。
截至2024年末,百果园付费会员仅有85.4万人,同期2023年底为117.1万人,仅一年时间,百果园的付费会员流失了近32万人。
百果园流失的消费者,涌入了具有更高“质价比”的水果企业。
作为百果园的直接竞争对手,山姆、盒马等商超通过整合供应链提供了更为低价的高品质水果,叮咚、朴朴等生鲜电商也在逐渐加码高品质水果的供应。
随着电商兴起,消费者在采购水果时拥有了更多选择,打破了原先百果园的垄断定位。
据尼尔森《2024中国消费者生鲜购买行为报告》显示,有63%的消费者会先在实体店挑选水果,然后在线上平台下单,而水果消费线上渗透率也从2020年的17%飙升至2024年的39%,另外,25-35岁人群的线下水果店购买频次同比下降42%。
百果园从前强调的“源头直采”,如今也普遍出现于各个电商平台。拼多多、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企业先后布局了农产基地。现在看来,百果园从前的高端战略已不足为奇了。
当曾经引以为傲的高端定位越来越难被市场买账,“教育消费者”的傲慢一旦引发反噬,场景或许会跳出余惠勇的掌控——当年钟薛高就这样,因脱离大众而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