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一汽奥迪又去掀上汽奥迪的桌子了!
8月7日晚,一汽奥迪A5L(参数|询价)上市。新车共计推出3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7.99万~39.99万元,限时售价区间为23.98万~28.98万元。
一汽奥迪A5L可以被看作是奥迪A4L的换代车型。由于奥迪更新了命名规则,旗下单数产品序列为内燃机车型,而双数序列则转向电气化。因此,全新A4直接更名为A5。一汽奥迪将该车国产后,也沿用了上述命名逻辑。
一汽奥迪A5L的长宽高分别为4908/1860/1458mm,轴距为2969mm。相比现款奥迪A4L,车长增加50mm,车宽增加13mm,车高增加19mm,轴距增加61mm。
就在一汽奥迪A5L上市6天前,上汽大众A5L Sportback刚刚完成上市。该车的售价区间为27.99万~39.99万元,限时售价区间为25.99万~36.99万元。
上汽大众A5L Sportback的长宽高分别为4903/1883/1427mm,轴距为2922mm。虽然它已经较海外版车型的长度和轴距分别加长了74mm和22mm,但比一汽奥迪A5L的尺寸依然还要稍微小些。
换句话说,对比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尺寸更大的一汽奥迪A5L价格却便宜了2.4万元。虽然两款车定位不同,在调校、配置等方面各有取舍, 但在现行产品命名体系下,必然会有不少消费者仍容易觉得,只是同一款车变成溜背版就贵了2.4万。
一汽奥迪的这波操作可真是“6”!估计上汽奥迪那边的脸会变成“健康色”。
让上汽奥迪不爽这事儿,一汽奥迪在过去确实没少干。实际上,南北两家奥迪合资企业间的交恶,从前者诞生前就已经开始。
上汽造奥迪,始于1988
奥迪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比与一汽的接触早了9年。
1985年,也就是上海大众(后更名为“上汽大众”)成立当年,上汽方面提议生产奥迪100,但因奥迪方面对上海大众的设施和条件有所担忧,便选择先通过SKD(Semi-Knocked Down,半散装进口组装)方式在上海大众进行生产。
1986年7月,上海大众正式开始在国内组装“奥迪100”轿车。同时,一汽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当时间走进1988年,大众汽车集团最终还是选择了将奥迪的生产交给一汽。
大众汽车集团的决定,也可以理解。毕竟一汽是央企,也是“共和国长子”,彼时的东北也是中国重工业的绝对核心区。不论是从政治还是从工业基础来看,一汽都是更好的选择。
本来,奥迪与一汽、上汽的三角恋就此也就结束了。
然而,当时间走进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另一番景象。奥迪也逐渐感觉到了来自对手的压力。
这一年,奥迪虽然仍位居中国豪华车市场首位,但销量增幅仅3.7%。之前的一年,奥迪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同样在2016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幅超11%,奔驰更是达到了26.6%。
就在奥迪发现自己在中国市场地位遭到了严重挑战的同时,上汽集团早已稳居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上汽大众的销量也已超越了拥有奥迪品牌的一汽-大众。
如果您是奥迪的高层,看看与一汽合资公司的市场表现,再看看自己在合资公司少得可怜的10%股份,又瞅瞅上汽大众过的红火日子,决定也就很容易做出了。
2016年11月11日,一张上汽和大众高层签署协议的照片被传出,背景板上奥迪的logo是如此显眼。显然,上汽大众与奥迪已经在德国正式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照片被传出的三天后,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已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狼堡签署了《在中国制造和销售奥迪品牌产品,销售奥迪品牌进口汽车,并提供相关移动服务的合作协议框架协议》谅解备忘录。
公告显示,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成立合资企业(各持50%股份),引进奥迪品牌,并提供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移动出行服务等,双方合作的首款产品预计会在2017年4月正式发布。
这意味着,上汽大众也将铺设奥迪品牌销售渠道,与一汽-大众奥迪现有的经销商渠道形成竞争关系。上汽集团的这则公告,让一汽奥迪方面看到了夺取更多利益的机会。
南北奥迪,掐架9年
跟这次A5L上市一样,上汽方面率先出牌,一汽方面则很快亮出后手。
早在上汽和奥迪正式签约之前,一汽方面就已经采取了行动!当然,他们并未选择亲自下场,而是让经销商们冲向前线。
2016年10月,一汽-大众奥迪在西班牙召开投资人会议,并游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成立“奥迪经销商联会”。
11月10日,奥迪经销商联会(筹)战略投资人座谈会在珠海举行。会议结束后,奥迪经销商联会火速成立,并向奥迪中国怒发质问函,发出三点质问:
第一、贵公司是否计划与上汽大众成立合资销售公司?
第二、新的销售公司的销售渠道如何建立?
第三、如何平衡一汽奥迪经销商和上汽奥迪经销商的权益?
截至上汽与奥迪签署合作备忘录的2016年11月,一汽奥迪在华经销商数已经达到了431家,还有52家获批正在建设中。在奥迪品牌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这些经销商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愿意齐心协力也可以理解。
11月21日,15家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集团代表与奥迪公司开会,并一致表示,要求德国奥迪中止与上汽的合作框架协议,而且必须在十个工作日内给予正式答复,否则不再提车。11月30日,奥迪承诺将“暂停与上汽集团关于销售和网络的谈判”。
2017年1月,奥迪与一汽签署《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次月,奥迪经销商联会在三亚成立,并发布《三亚声明》:实现2020年100万辆销售目标后,不反对奥迪评估和探讨在中国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及建立新的销售网络。
2017年3月28日,奥迪、一汽集团以及奥迪经销商联会,就上汽奥迪合作重启时间,未来销售渠道设立,经销商过去三年的经营亏损补偿等问题达成了部分共识。
之后,奥迪、上汽、一汽、经销商之间相互扯皮的事情仍然继续。
5月19日,奥迪经销商联会、一汽集团、一汽-大众、奥迪签署文件,宣布将努力确保2022年实现销量90万辆,第三方不早于2022年1月在中国销售,在中国实行一个销售公司管理经销商网络,奥迪未来在华销售的产品,全部在当前的经销商、展厅和服务区域提供销售和服务。
换句话说,上汽方面获得了生产销售“许可证”,但2022年以后才能销售,并且只能在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渠道销售和享受服务。
2020年12月,奥迪中国、一汽-大众奥迪、上汽奥迪发布联合声明称,上汽奥迪产品将通过现有奥迪投资人网络布局销售与服务业务。同时,上汽奥迪将构建创新商业模式,并授权现有网络开展售后服务。
夹缝中,求生存
为了能从一汽-大众奥迪的锅里分一杯羹,上汽奥迪构建了线上线下两条体系。线上可实现订车、预约试驾、上门交付等定制化服务,线下则通过直营的商超展厅进行展示和销售。
同时,上汽奥迪通过“代理制”的模式,从一汽奥迪现有投资人中选择代理合作伙伴,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体验,并授权奥迪现有网络开展售后服务。
2022年3月,上汽奥迪首款车型——A7L正式开启交付,开始考验上汽奥迪全新的营销模式。
显然,上汽奥迪的尝试并不算太成功。
上汽奥迪目标是让奥迪A7L在上市首年卖出4万台,结果实际销量仅3714台。该车在销量最高的2024年也仅卖出3.1台,约为一汽奥迪同级车型A6L两个月的销量水平。这一年,上汽奥迪旗下三款车型累计销量仅4.3万辆,不足一汽奥迪的1/10。
通过直营,上汽奥迪可以提供更统一的价格和更标准的服务。然而,一汽奥迪经销商可不管你这那的,怎么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怎么来。
一汽奥迪能够为经销商提供的车辆更多,也是经销商销量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就导致一汽奥迪在经销商处的话语权更高。与此同时,上汽奥迪自有直营渠道的建设速度也影响到了自己产品的销售和服务。
有位车主说本打算在上汽奥迪店买车,结果一汽奥迪经销商故意压价抢客,中间吵得厉害。
也有车主发现,上汽奥迪店里的机油比一汽奥迪贵30%。还有消费者遭遇过一汽奥迪店拒修“非亲生”车的情况。甚至于,南北奥迪的维修系统都不互通,故障码都成了商业机密。
如今,上汽奥迪终于有了全新奥迪A5L Sportback这款面向更主流市场的产品,却在上市仅6天后就被一汽奥迪在价格方面上了强度。未来,这款定位时尚运动的中级轿跑是否能取得足够好的市场表现,仍让人忧虑。
当然,上汽奥迪也并未将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2024年11月,奥迪发布新品牌AUDI以及全新AUDI字母标识。根据规划,AUDI品牌未来的量产车型将基于 “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打造,并在上汽奥迪工厂生产。首款量产车E5 Sportback将于年内正式上市。
新品牌和智能电动化新风口,无疑是上汽奥迪寻求“曲线救国”的新路径。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如此内卷的当下,他们的这条路能否走通,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豪华品牌,前路不明
上汽奥迪目前所面临的困局,可以说是合资豪华车品牌当下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
在上汽奥迪首款车型进入市场的2022年,正好是中国品牌借势智能电动化爬升至市场主导地位的一年。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在2022年累计销售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达到49.9%,较上年提升5.4个百分点。同期,合资/进口豪华车(含特斯拉)零售市场销量为347万辆,同比下滑2.7%。下滑的车企中,也包括奥迪和宝马。
自2020年~2021年,奥迪与奔驰、宝马在华市场份额先后达到历史新高之后,市场份额就再也没回去过。
2025年上半年,奔驰、宝马、奥迪在华销量分别为29.32万台、31.81万台及28.87万台,同比降幅均在10%以上。三大豪华品牌合计在中国市场比上年同期少卖了10余万台。
虽然各大豪华品牌、合资品牌也都在积极向智能电动化方向转型,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并未达预期。
长期在燃油车市场积攒的优势地位,正成为各大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发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包袱。由于合资品牌此前推出的燃油车、油改电车型在智能体验方面的表现过于拉胯,让他们在消费者心中已经留下了智能技术“落后”和性价比不高的刻板印象。
如今,当中国消费者选购智能电动汽车时,已很少再将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纳入考虑范围。与此同时,中国品牌还在不断借智能电动化优势冲击豪华车市场。
2024年,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新车44.5万台,成交均价达到37万元以上,超过了同期宝马和奥迪的水平。与此同时,年销量超50万台的理想汽车和年销量超20万台的蔚来,旗下车型成交均价也超过30万元,比奥迪品牌更高。
当然,国际豪华汽车巨头在智能电动化方面已经采取了新的行动。
7月15日,宝马中国宣布与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联手,将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此前,北京奔驰已确认即将推出的全新一代CLA纯电将搭载该公司的智驾方案,上汽奥迪E5 Sportback的智驾供应商也是它。
此外,本月先后上市的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和一汽奥迪A5L均搭载了华为智驾方案。奥迪品牌也成为华为智驾方案的首家燃油车伙伴。
在中国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无疑将得到提升。这也让豪华品牌看到了卷土重来的机会。(文/汽车之家 张宇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