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持续低迷,H股股价较2018年上市时跌幅约90%,长期处于“仙股”区间,市场信心不足问题凸显。
当前,房地产存量风险处置、负债成本优化与盈利修复仍是江西银行亟待破解的难题。若这些核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不良、低盈利、弱信心" 的恶性循环恐将持续,经营与估值修复之路任重道远。
01
营收净利双降,息差与不良“倒挂”扩大
根据2025年半年报,江西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04亿元,同比下降19.91%;归母净利润5.58亿元,同比下降10.53%。
实际上,江西银行盈利下滑趋势已延续多年。2019年至2024年,该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是20.51亿元、18.59亿元、20.70亿元、15.50亿元、10.36亿元和10.57亿元。可以看到,除2021年以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下滑状态。其中,2022年至2023年,该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5.15%和33.13%。
尽管在2024年江西银行实现营收115.59亿元,同比增长2.32%,其核心盈利情况却并不乐观,税前利润仅7.52亿元,同比下滑25.54%,而归母净利润之所以能够实现2%的增长主要依赖3.5亿元所得税抵免,若剔除这一非经常性损益,实际盈利能力持续弱化。
此外,对比2021年归母净利润峰值20.70亿元,2024年该行归母净利润已缩水近一半。截止到2025年上半年情况则更为严峻,江西银行归母净利润相较2021年上半年已缩水60%。
营收 净利润双下滑的背后是,在LPR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央行引导融资成本下降以支持实体经济,使得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压力,江西银行也不例外,资产端收益持续下滑。
2025年上半年,该行利息净收入为37.77亿元,同比减少2.10亿元,降幅5.27%。从利息收入结构来看,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减少5.16亿元,金融投资利息收入减少1.45亿元。
而江西银行收入结构高度依赖利息净收入,占比超82%,因此受冲击也更为直接,贷款收益率从2022年的4.1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84%。
负债端方面则成本居高不下。在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市场利率整体走低的背景下,江西银行的存款结构却呈现出明显的定期化、长期化趋势。
2025年上半年,该行定期存款余额达2863.26亿元,占吸收存款总额的72.17%,占比较上年末继续提升。其中个人定期存款余额1997.79亿元,较上年末大幅增长267.45亿元,增幅达15.46%。
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负债稳定性,但也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利息支出负担。2025年上半年,江西银行存款利息支出达38.45亿元,尽管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因存款规模扩大和定期存款占比提升,付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而江西银行盈利承压的核心原因在于净息差持续收窄与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挤压。
截至2025年6月底,江西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40%,较2024年的1.64%再降0.2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五年下滑。
与银行业整体平均水平相比,江西银行的净息差表现也明显逊色。2023年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为1.69%,彼时江西银行净息差为1.75%,略高于行业均值。而截至2025年上半年,江西银行1.40%的净息差已经低于同期银行业平均净息差的1.42%。
与此同时,江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在攀升。截至6月末,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至2.36%,较2024年末上升0.21个百分点。
“息差低于不良”的倒挂幅度扩大至0.96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江西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已难以覆盖潜在坏账损失,盈利空间被进一步侵蚀。
从资产质量细节看,房地产行业成为江西银行的风险“重灾区”。截至6月末,江西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12.95亿元,不良率飙升至19.07%,远超行业5%-8%的平均水平。
资产质量恶化使得银行需要计提更多资产减值损失来应对潜在风险。截至6月末,江西银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7.73亿元,尽管较上年同期减少9.01亿元,但前期资产减值损失的持续计提已对利润造成严重侵蚀。
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江西银行的银行业务每年分别计提资产减值损失55亿元、57.7亿元及61.7亿元,三年累计计提174.4亿元,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不良资产的增加也会导致银行资金周转受阻,影响了正常业务开展和收益获取。
02
股价跌超90%,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业绩疲软也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表现上。江西银行2018年以6.39港元/股的价格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25年9月22日,其H股收盘价仅为0.71港元,较发行价累计跌幅超88%;若以年内低点0.62港元计算,跌幅更是超90%,长期徘徊在1港元以下的“仙股”区间。
截至9月22日,江西银行港股市值为42.77亿港元。而根据江西银行2025年中报,截至6月末,该行每股净资产为7.90元,总股本为60.24亿股,则其净资产约为475.90亿元。
以9月22日市值计算,市值与净资产的比例约为8.99%。这一估值水平远低于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也反映出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盈利前景及治理能力的担忧。
债市表现同样不佳。2024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2024年度主承销业务执业情况市场评价结果,江西银行被评定为D类 。
该评价体系分为业务规模与业务质量两大核心指标,涵盖总量、结构、效率、基本履职、发行定价等多维度评估。被评为D类,意味着江西银行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在业务能力上,剔除余额包销后的主承销金额和主承销发行人家数同时低于上一年度全市场后10%分位数,表明其在债券承销业务拓展上的疲软态势;在业务合规性方面,过往负面事件对其评级影响颇深。
回溯2023年5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网披露的自律处分信息显示,在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期间,江西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机构,为相关机构违规代他人持有债券提供了便利条件,且开展涉事交易未反映真实或正当交易目的,内部未能有效识别交易风险或防范交易发生,因此受到通报批评。
而此类债券违规代持问题推高了其融资成本,投资者要求更高风险溢价,同时也削弱了合作方信心,导致优质业务机会减少,继而进一步制约了盈利空间。
公司治理与风控漏洞则在持续削弱市场对江西银行的信任。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自2021年以来,江西银行管理层便陷入频繁变动的漩涡。比如原行长罗焱在2021年10月因管理风格及理念与银行发展需求不契合被解聘;2024年4月原副行长俞健因贪污受贿、违规放贷等被公诉。一系列的治理动荡也导致该行的战略执行可能缺乏连续性。
内控合规问题也在持续为江西银行敲响警钟。2024年该行多家分支行因信贷管理、票据业务等违规累计被罚428万元;进入2025年依旧因业务不合规收到多张罚单。
比如在4月,江西银行因违规处置不良贷款,这种试图掩盖真实资产质量问题的行为,可能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被罚40万元;6月,吉安分行因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违规处理银承垫款及虚列费用,严重违反财务纪律和业务规范,被重罚120万元,6名责任人合计被罚54万元;8月12日江西银行总行违反反洗钱相关规定等11项违规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警告并罚款324.5万元,8名相关负责人同时被处以不同金额罚款。一系列的罚单也反映出该行风险管控体系存在明显短板。
面对持续压力,江西银行在2025年推进了一系列治理结构调整。6月27日,该行完成第四届董事会换届,曾晖连任董事长,骆小林任副董事长兼行长,管理层结构趋于稳定。
同时,有着交通银行从业经历的王一尘已于4月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的任职资格批复,正式担任该行副行长,主要分管普惠金融业务;7月25日,江西金融监管局核准聂桂平江西银行董事会秘书任职资格。
而这些调整的效果还需要更多时间去检验。当前,江西银行仍需优先解决房地产存量风险处置、负债成本优化、核心盈利修复等核心问题,否则“高不良、低盈利、弱信心”的循环恐将持续,资本市场估值与经营状况的修复也将面临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