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电动药”:33%利润暴跌的苦涩代价


德国当地时间7月25日,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业绩报告引发行业震动:在汽车销量微涨1%、营收基本持平的背景下,营业利润竟暴跌33%,尤其乘用车业务利润近乎腰斩(下跌40%)。这份看似稳健的数据下,暗藏着一场深刻的财务风暴。

Part.01

风暴中心:危险的“纯电悖论”

如果深入分析,大众利润雪崩的首要推手,恰恰是其战略转型的核心——纯电动汽车的加速推进。财报显示,大众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从7%跃升至11%。这本是向未来迈进的积极信号,却成了短期利润的“毒药”。

大众高层坦言,纯电车型是“外资的药,现在吃得有点难受,但不吃没有未来”。当前纯电车型成本高企,电池价格未达甜蜜点,大众自身平台规模化效应尚未完全释放,导致其盈利水平远逊于燃油车。

更严峻的是,纯电销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往往意味着盈利能力更强的燃油车(尤其是高利润SUV和高端车型)份额被挤压。纯电的增量非但未能止血,反而加速了利润池的干涸。

Part.02

外部重压:关税利刃与价格绞杀

除了内部产品组合的剧痛,外部环境亦如凛冬寒风。美国年初实施的严厉关税政策,直接削薄了大众在美销售车辆的利润空间。作为重要市场,美国的政策冲击无法忽视。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中国),大众被迫加入降价大军,牺牲了宝贵的利润空间。同时,日益严苛的全球排放法规也带来了不菲的合规成本(排放费用)。财报指出,降价和排放费用对利润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Part.03

中国市场的微妙信号:停滞即危机

在全球销量微涨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微跌”显得尤为刺眼。中国市场对大众的全球份额和利润贡献举足轻重。

此间微妙下滑,不仅是销量的停滞,更是危险的信号:在国产新能源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的强势围攻下,大众赖以生存的品牌溢价和燃油车优势正被快速侵蚀。中国市场不再是简单的增长引擎,而是转型能否成功的试金石。

Part.04

降本努力:杯水难救车薪火

面对困境,大众并非毫无作为。其内部推行的“产品降本方案”卓有成效,财报承认这部分努力几乎完全抵消了降价和排放费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纯电转型阵痛”和“外部关税重压”这两座大山面前,降本的成果如同杯水车薪,无法扭转整体利润崩塌的颓势。

Part.05

转型深渊:传统巨头在钢丝上艰难行走

大众上半年的利润雪崩,是传统汽车巨头在向电动化、智能化未来艰难转身时,一次惨烈的“阵痛”缩影。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行业现实:战略转型的雄心与短期财务健康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尖锐矛盾。

纯电车型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但铺设这条道路需要付出高昂的、可能持续数年的财务代价。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如关税)和新兴市场格局的变化(如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又为转型增添了巨大的外部不确定性。

大众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悬挂在所有传统汽车巨头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们必须在“不转型等死”和“乱转型找死”的钢丝上艰难行走。

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更迭,更是商业模式、成本结构乃至整个价值链的重塑。大众33%的利润暴跌,是警钟,更是序幕——一场决定传统汽车巨头未来命运的竞速已然开启。

阵痛期之后是新生还是沉寂,取决于它们能否在战略定力与财务韧性之间,找到那条最危险的平衡之道。



Source link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大众的“电动药”:33%利润暴跌的苦涩代价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